蒲蛰龙
(1912年8月1日—1997年12月31日),昆虫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,被誉为“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”。乳名云生,广西钦州人,生于云南,祖籍四川。父亲蒲春榆,母亲李贤,妻子利翠英。1925年-1928年,蒲蛰龙就读于私立执信学校。1928年-1931年,蒲蛰龙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。1931年-1935年,蒲蛰龙就读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。1935年,蒲蛰龙获国立中山大学颁发的“毕业论文奖”和“优秀成绩奖”。1935年-1937年,蒲蛰龙就读于燕京大学,研究生毕业。1937年,蒲蛰龙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,历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1940年,蒲蛰龙在澄江进行利用细菌防治青菜害虫试验。同年,蒲蛰龙发表的“云南澂江白粉蝶幼虫细菌防治初步试验” 是我国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使用微生物防治害虫的资料文献。1946年-1949年,蒲蛰龙获美国国务院奖学金,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,获哲学博士学位。1949年,蒲蛰龙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授,1950年,蒲蛰龙选取利用赤眼蜂来防治钻心虫的研究课题。1951年-1956年,蒲蛰龙兼任广东省农业实验场场长。1952年,蒲蛰龙任华南农学院教授,兼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、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所长。1955年,蒲蛰龙通过苏联农业部引进了两种介壳虫的天敌-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。1956年,蒲蛰龙调回中山大学任教,组建昆虫学教研室。同年,蒲蛰龙被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。1958年,蒲蛰龙率先在广东顺德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。1960年,蒲蛰龙主持了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蝽的研究工作。1961年-1971年,蒲蛰龙任中南昆虫研究所所长。1962年,蒲蛰龙成立了中山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并任研究室主任。1973年,蒲蛰龙带领中山大学生物系部分中青年教师,在四会县大沙公社,开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水稻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和试验。1978年,蒲蛰龙获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。1979年,蒲蛰龙任中山大学副校长。1980年,蒲蛰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(院士)。 1984年,蒲蛰龙任中山大学顾问。1985年,蒲蛰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。1988年,蒲蛰龙提出了引进害虫天敌,用“以虫治虫”的生防方法,防治松树的松突园蚧虫害。 1989年,蒲蛰龙被评为“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”、被授予“老有所为精英奖”。1990年,蒲蛰龙被国家教委、国家科委授予“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”称号。1992年,蒲蛰龙被广东省委、省人民政府授予“广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”称号;被广东省高教工会、省高教厅授予“南粤杰出教师”称号。著有《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》《昆虫病理学》等。